第二十三章 [2]
望着玉贝勒飞骑驰出胡同不见,李诗转身又进了宅院。
这回他仔细找,仔细看,根据那些痕迹,他很快就有了收获。
第一:那些人走得匆忙,没工夫消灭这些痕迹。
第二:那些人是从后门走的。
从第一项看,可能他们的确发现了什么惊兆,才慌忙撤离,连消灭痕迹的工夫都没有。
从第二项看,那么多人,还带着个吴额驸,又走得匆忙,沿途一定会留下痕迹,顺着痕迹找下去,应该会有所获。
李诗没有多耽误,他立即从后头出了宅院。
后头不是胡同,是一片荒地,野草,老高,荒地一直延伸到城墙根儿。
城墙根儿归嫡墙根儿,他们从这儿走不了,否则他们也不会那么费事,分出几个人,潜入“肃王府”去劫持内眷了。
为什么从这儿走不了,一看就明白了,因为这一带的城墙根儿长满了带刺的荆棘,根本没办法近城墙根儿。
这恐怕是谁也想不到的。
既然这儿走不了,那当然是往别处去了。
往别处去只有一条路,匆忙间也没有选择,从这片荒地走。
那么多人踩着野草,能不留痕迹?
那片荒地,很明显的痕迹,草都倒了,像一条路似的,往远处延伸。
李诗就顺着这痕迹找下去。
走完草地还有别的。
顿饭工夫之后,他来到一处
不远处那地方,是一片树林,相当茂密的树林。
树林里似乎有人家,因为有路进树林,也有炊烟从树林里冒起。
差不多,是该做午饭的时候了。
路上的一些痕迹,就随着路进了那片树林。
李诗就顺着那条路走了过去。
越走越近树林,一般这种样的人家,都养的有狗,生人一接近,狗老远就叫起来了。
可是树林里的人家,似乎没有养狗,李诗已经进了树林,还没有听见一声狗叫。
李诗进了树林,眼前立时为之一暗,可见树林枝叶是多么茂密。
也就在这时候,李诗觉察出附近有人,人只有一个,不在别处,而是在树上枝叶茂密处。
人躲在树上枝叶茂密处干什么?
怪不得不养狗,因为有人了望,居高临下,看得更远,不论谁走近,都难逃过他的目光。
是这样么?
不是吧!
要是,为什么李诗已经进了树林,他还没有一点动静?
也许是爬上树玩的孩子?
不管是不是,他没有动静,李诗也装不知道,继续往里走。
可是他已经警觉到了,树林里住的人家,似乎不是一般人家。
往里走没十几步,他觉察有人的那棵树上,响起了几声鸟叫,听不出是什么鸟叫,可是很好听。
李诗照样没理会,他终于到了树林中间。
树林中间是片空地,就在这片空地上,座落几间茅屋。
看这几间茅屋,这户人家的人口不会太多,顶多五六口,现在屋外没有人,只有烟囱冒着炊烟。
想必人都在屋里,或者男人都邮门干活儿去了,家里只有老弱妇孺,这时候正在做饭,没到屋外来。
几间茅屋周围都是一圈空地,空地过去才是树林,空地上有石头,有木墩,大概是劈柴用的,应该是石头上、木墩上,都有劈些的痕迹。
李诗没往几间茅屋去,他就在一个木墩上坐了下来,一付歇歇脚的样子。
只坐了一下,茅屋里不见有人出来,人声却来自背后:“找谁呀?”
李诗似乎吓了一跳,忙回望,背后着个穿一身粗布衣裤的中年人,一身粗布衣裤不合身,浓眉大眼,神情骠悍,也不像是住在这种地方的那种人。
李诗忙站了起来:“我走累了,坐这儿歇歇。”
“你怎么会走进树林子来的?”
“我看见树林里有烟往上冒,知道住的有人家,想进来要碗水喝。”
“那怎么不过去要?”
“没看见人,没敢贸然过去。”
“你是内城里的人?”
“是呀!我在一家公馆里当差。”
“到这一带来干什么?”
“我昨天晚上在城外没回来,今天要进城,却见城门口盘查得很厉害,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,我没敢走城门,走城墙底下一个洞钻了进来,一进城却又见到处是岗哨,到处盘查,我没敢贸然回去,所以跑这儿来了。”
“你怎么知道城墙下有个洞?”
“我钻那个洞不是头一回了,以前偷偷出城去玩,溜进溜去的,从来没人知道。”
“你可真行,你在这儿等着,我去给你端碗茶来!”
“谢谢你!谢谢你!”
“别客气了。”
中年人往茅屋去了。
望着中年人的背影,李诗知道,这中年人就是刚才藏在树上的那个人,也就是叫得很好听的那只鸟。
因为他在中年人还没有到他背后之前就知道了,这中年人身手相当轻捷。
这种地方怎么会住这种人?
不是的,这种人一定是临时住到这儿的。
那么,原住在这儿的那家人呢?在茅屋里么?还在么?
没一会儿工夫,中年人端着一碗水从茅屋出来,走了过来。
李诗没动,一直到中年人走近,他才迎上两步接过了那碗水:“谢谢!”
“你太客气了,一碗水算什么!”中年人道。
李诗没再说什么,把那碗水喝了,把碗还给了中年人,就要走。”
中年人道:“别忙走,再歇会儿。”
李诗道:“差不多了。”
“你怎么知道现在就没盘查了。”
这倒是。
李诗呆了一呆,没动,道:“你知道不知道,城里为什么到处盘查。”
中年人道:“听说是那家大公馆遭了贼,丢了不少贵重东西,你这时候往走回,昨天晚上又在城外,万一让他们拿你当贼办,那可是麻烦哪!”
李诗忙道:“我不怕,我又不是贼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