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鬼使神差秘门中 [5]
他偷偷看了一下鬼使的表情,居然发现鬼使股上泛出一股恶毒的恨意。
这下子,莫家玉已可肯定,鬼使竟然已经将从未谋面的陈公威当杀手!
莫家玉甚是得意,心道:“陈公威啊!陈公威!你做梦也没想到,西南秘门因我莫家玉的来临,而对你反戈相向吧?”
他心中畅快之至,鬼使倏地说道:“你把粉红丝巾收好,我带你去面见杜姑娘!”
莫家玉道:“那太好啦!”
鬼使又以冰冷的口气说道:“你先别得意,如果杜姑娘拒不见你,本人就要治你诓骗秘门使者之罪……”
莫家玉截断他的话道:“也要治我蒙骗贵鬼使者,对也不对?”
鬼使道:“你知道便好,走,随我来!”
莫家王突然道:“慢着!假使我没有一句谎言呢?”
鬼使料不到他有此一问,沉吟之后,始才道:“那就算你狗运……”
莫家玉期期道:“那……那不太公平吧?”
鬼使本已背转身向前领路,闻言又止步回身,道:“怎么样?你不满意?”
莫家玉耸耸肩,苦笑道:“就依你的好啦,你何必动肝火?”
鬼使重重哼了一声,才又举步向前走。
莫家玉紧随在他的身后,忖道:“此刻去会见那冒牌的杜剑娘实在大冒险了,如果她有意借刀杀人的话,我这一去,不正好落入虎口吗?”
但时间已不容莫家玉再考虑了,何况莫家玉也非去不可,否则他根本无法达成说服杜剑娘合作的计划。
他咬紧钢牙,亦步亦趋地进入梵净山。
这时天已漆黑一片,一轮上弦月所激发出来微弱月光,实在无法使人看清子午谷的立处。
鬼使转弯抹角,飞奔在梵净山中,时而闯进密林,时而两手并用,攀登绝壁。
他好似有意使莫家玉吃苦头,把前进速度由慢增快。
这种如飞的速度,对既要装成落后,又是路径不熟的莫家玉来说,实在有点吃不消。
因此当鬼使领着莫家玉站在子午谷口之时,莫家王已微微见汗,气息虽未咻咻,却也有些喘息不定。
鬼使见状相当得意,对莫家玉问道:“怎么样?吃不消吧?”
莫家玉心中想说道:“我能放手施展轻功,哼!这么一点点路也休想难得倒我!”
不过,他到底不敢惹火鬼使,于是干脆大大喘气,抚着胸口,道:“阁下走得太快啦!”
鬼使突然问道:“你一向在江湖中作何贵干?”
莫家玉一时不清楚他的话中之意,随口道:“没作什么事啊?”
鬼使又问道:“我的意思是要你告诉我,以你的武功,在江湖上能有何作为?”
莫家玉恍然大悟,付道:“原来这家伙他想知道我在江湖上的等级。”
于是他应道:“在镖行里混个总镖头,大概不成问题!”
鬼使闻言哈哈大笑,道:“像你这种技艺,居然有资格干总镖头,奇迹,奇迹!”
他面泛不屑之色,显然心中已把江湖人物看成低级之至。
莫家玉当然没有反驳他,道:“阁下不相信是不是?”
鬼使道:“没有!我倒是很相信!”
他这句话实是肺腑之言,但莫家玉却可从他眼光看出他对中原武林的轻视。
莫家玉没有再接腔,鬼使却指着前面说道:“从此直进,你便能走入子午谷,天亮之前,你或许来得及赶到本门总坛!”
莫家玉轻哦一声,拿眼睛注视前面谷道。
鬼使又道:“本人另有任务,你自己去吧!”
他话一说完,大跨步就要往回路走。
莫家玉急道:“且慢!”
鬼使面泛不悦之色,冷冷道:“你还有什么事?”
莫家玉道:“我这一去,不会再受人阻碍吧?”
鬼使道:“我已通知过总坛,不会有人档拦你!”
莫家玉拱手道谢,鬼使却理都不理,便径自离开。
莫家玉望着鬼使的背影,微微一笑,迈开步伐,朝子午谷直进。
沿路果然再没有秘门的人现身阻路,是以他在苍穹微露署色之前,便已走到了子午谷的尽头。
子午谷是一道狭仄的山谷,初进谷口之时,还不觉得山谷甚深,可是越往里走,两旁山势却越发挺拔,山谷也就越觉得深不可测。
最后当莫家玉走进子午谷半途之时,谷道已仅容一人一骑出入而已,谷外的月色被西边山崖所阻,根本无法照进谷中来。
他眉头微皱,小心翼翼地摸黑前进。
越走谷道越仄,仰头但见满亘两边山崖的乱树,竟然遮住天幕,形成一道天然谷顶,连星光微风,都无法透进谷道来。
这道长约里许的谷道,如未经允许,要想闯入的话,实在相当困难。
因为秘门的人,只要扼住崖腰,便可以居高临下之势,袭杀来人。同样的,闯进的人在仅及一人一骑通行的谷道上,要想回避奇袭,实在太不容易了。
莫家玉心想:古人所谓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敌”,所指的地形地势,拿这子午谷一比,大概最适合不过的了。
他一面想一面走,花了将近一个时辰,才巅巅踬踬闯出子午谷的那道关口。
前面是一处豁然开阔的谷地,四面仍是高山,但谷地却是一片平畴绿野,广袤数十里,好个世外桃源。
莫家玉借着月光,穷目环顾旷野,只觉得心胸开朗,烦闷全消。
他不禁想起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来。口中念道:“……初极狭,才通人,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有良田、美池、桑、竹之属……”
这子午谷不正是《桃花源记》的写照吗?
《桃花源记》的作者陶潜,又名渊明,字元亮,自号五柳先生,浔阳盯桑栗里人,生于东晋威安二年,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。
他因为身道世变,不愿屈服于暴政,故有《桃花源记》之作,桃花源记乃此诗前之叙记,记言以奇意者。
盖当时朝纲不振,金人骚扰,陶潜感怀暴政加身,故以《桃花源记》托言避秦,辟一理想安定之境地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