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 陆巡 [5]
蔡思齐干咳了几声,掩去冷笑,道:小公公总在太后跟前服侍,见识过人。不过呢,杨总兵戎马生涯这些年,又是皇上钦命的总兵,总有他过人之处。
眼见康健的脸色跟着白了一白,连蔡思齐自己都觉着说这番话的时候确有些心虚,杨力和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,只怕唯有皇帝一个人知道了。
那就明日里去杨总兵官邸看个究竟罢。吴再予最后道。
陆巡随蔡思齐退出花园,忽而仰面叹了口气。
陆兄这是做什么?蔡思齐讶然,就算那两位上差想要杨力和的项上人头,陆兄也不至于感伤起来吧?
陆巡道:非是下官伤感,只是杨力和纵容包庇东王私底下的勾当,就算罪已致死,却也不能交待在太后和吴再予手里。
蔡思齐不住颔首,道:陆兄此言有理。还请陆兄内宅细谈。
两人在蔡思齐书房落座,小厮便来上茶,陆巡盯着闲杂人等看了一眼,蔡思齐便知其意,嗽了一声道:你们都退下。
陆巡待人走远了,才道:大人,前年下官随大人与杨总兵外放寒州之际,朝野非议颇多,大人还记得么?
就是你我的缘故。蔡思齐道,当时朝廷中觉着你我二人太过年轻,唯恐不成事的老臣不算少数。
正是的。陆巡道,地方大吏的任免是皇上圣德所现
蔡思齐叹了一声,陆兄所言极是。我们这一拨寒州官员,是皇上的全力主张,前一阵闹于步之,那是成亲王托我荐的人,已是官司缠身,这一阵又闹杨力和,要是让太后和御史查出事来,你我脱不了干系,皇上在群臣面前也下不来台啊。
陆巡悄悄松了口气,觉着蔡思齐是个极明白的人,因而将话说得更通透,大人,踞州屯兵和将领自庆熹头上,便是太后把持的班底,要是此番杨力和获罪,将踞州大将弄进寒州来,恐非皇上所望。
蔡思齐慢慢道:寒州是东南方向的门户,兵家必争之地,连洪王都悄悄在此驻有重兵,更何况太后呢。以我之见,那位小公公在出京的时候定已携有太后懿旨,要有所举动的话,也就是举手之劳而已。
陆巡道:今日见吴御史和那小公公身边的随从,体格健壮,相貌堂堂,看双手双腕,都是平日用惯了强弓重枪的样子。下官不免忧虑,难道是踞州的大将跟随南下了么?
蔡思齐想了想,道:陆兄提点之下,我才觉得蹊跷。他的模样,我也记得清楚,这便着人去问。不过,若他当真是踞州的大将,又何必今日在陆兄利眼之下露面,反讨了个嫌疑?
陆巡苦笑道:大人此问下官难以作答,难道是他想摸清寒州官员的底细,特地跑出来看看?
也未可知。蔡思齐皱眉,沉吟半晌,才道,陆兄,寒州军务之争迫在眉睫,若你我没有胜算,不妨急请皇上的旨意。
陆巡道:不错,请皇上旨意是一定的了。下官这里还有件要紧事物,也请大人看看。
蔡思齐收起折扇,容色一整,陆兄请。
陆巡起身,解开胸前罩甲的衣扣,从内取出一个贴身收着的锦囊。蔡思齐透了口气,原来是一道锦囊妙计。
陆巡笑道:却也说不上。他将锦囊打开,里面还是层油布,再打开油布,才是明黄缎子。大人请看。
陆巡将明黄缎子恭恭敬敬置于案上,蔡思齐撩起袍角,认真叩了头,才展开细看。
原来如此。蔡思齐将皇帝两年前便亲笔写就的旨意放还案上,眼看自己的手指已不住颤抖,勉强笑道,我虽一直敬佩陆兄的才智情操,却不知皇上对陆兄厚爱至斯,早在陆兄出京之前便将大计托付。
陆巡将皇帝旨意收拾回锦囊中,重新贴身放好,对蔡思齐道:皇上交给下官的,只是一州军力,而寒州二十七郡的民生大计都仰仗大人,与黑州东王的周旋也是大人一人支撑大局,此中孰轻孰重,不言而喻,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。
呵呵。蔡思齐想了一会儿,不由笑了起来,细细想来,皇上的圣意我也明白了八九分:东王犹如洪水,你我不啻于支撑朝廷的细木新柱,那洪水要处心积虑冲垮我们,只怕早已得逞,倒不如让杨力和这样的朽木在前挡上一挡
大人此言甚妙。陆巡见他片刻便不再介意皇帝旨意中的意思,不禁佩服他心胸豁达。
蔡思齐道:我便如皇上手中明晃晃的利剑,而兄台可谓是皇上身后那鞘中的宝器了。
不敢当。陆巡认真道,皇上鞘中的宝器另有其人,大人过誉了。
这倒是。蔡思齐若有所思,语声沉了一沉。
看来杨力和已成众矢之的,难逃生天。难的是,这人就算当斩,却也一定要落在皇上手中。如今虽有这道旨意傍身,却没有合适的把柄治他的罪,加之那两位一个位高却不明圣意,一个又是太后身边的人,看来是我们落了下风。
蔡思齐想了想,道:要给杨力和找条罪名,并不难。当务之急,是想个办法应对太后的这位钦差,束缚他的手脚,不让他这么快便动手就是了。
说完这话,两人却不禁面面相觑,康健懿旨在身,又可随便走动,难道真要撕破脸将他软禁在花园中么?